close

鸞門修行次第論

 

目錄::::::::::封面內&一

著書玉旨::::::::::::二

子貢夫子  序::::::::::四

地母至尊  序::::::::::五

第一章  萌善::::::::::七

第二章  初善::::::::::九

第三章  悔善:::::::::十一

第四章  晉善:::::::::十三

第五章  正善:::::::::十五

第六章  真善:::::::::十七

第七章  戒萌:::::::::十九

第八章  初戒:::::::::廿一

第九章  晉戒:::::::::廿四

第十章  伸縮戒::::::::廿六 

第十一章  戒之光:::::::卅一

第十二章  真戒::::::::卅六

第十三章  初忍::::::::四十

第十四章  忍讓::::::::四二

第十五章  堅忍::::::::四五

第十六章  忍德::::::::四七

第十七章  忍風::::::::五十

第十八章  正忍::::::::五三

第十九章  精進【一】:::::五七

第二十章  精進【二】:::::五九

第廿一章  精進【三】:::::六一

第廿二章  精進【四】:::::六四

第廿三章  精進【五】:::::六六

第廿四章  精進【六】:::::六九

第廿五章  禪定【一】:::::七一

第廿六章  禪定【二】:::::七三

第廿七章  禪定【三】:::::七六

第廿八章  禪定【四】:::::七九

第廿九章  禪定【五】:::::八十

第三十章  禪定【六】:::::八三

第卅一章  智慧【一】:::::八六

第卅二章  智慧【二】:::::八八

第卅三章  智慧【三】:::::九一

第卅四章  智慧【四】:::::九三

第卅五章  智慧【五】:::::九六

第卅六章  智慧【六】:::::九八

玄奘大師 跋::::::::一○一

濟公活佛 跋::::::::一○二

完書玉旨::::::::::一○三

 

鸞門修行次第論  著書玉旨

本道院院尊關  登台  九十五年八月五日

聖示:今夜恭接【著書玉旨】,命本道院太子元帥十里外接駕,命本道院天上聖母五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可。  吾退!

欽差太上老君  降

詩曰:慈恩眷顧天心鑒。普化鸞音寶德彰。      扭轉迷思明正教。神人示範慶深行。

聖示:喜哉!貴道院示導鸞門正法,教化普傳天音,深獲穹蒼鑒評為示範道場,今  吾奉詔頒佈【著書玉旨】而來。

玉詔宣讀。神人俯伏。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詔曰:

朕居凌霄,統御萬靈,上掌三十六天,下轄七十二地,無時不以蒼生為念。今查爾南贍部洲台疆《懿敕寶德大道院》,神人普化三曹,頗有建樹,在

貴道院求修道子,更能依正法奉行,實為鸞門正教之道場,誠為正法之僧團,實可喜可慰也。但現今眾生,入道者眾,修道者少,雖有諸修行人存在

總是有甚多不明次第,根基不紮實,空想或妄求瞬間成道之心熾盛,導致成就亦寥寥無幾。

 

有鑒於此,乃賜旨一道,命貴道院再度著造五教聖典之修行次第。主著仙師:聘由《儒門至聖先師孔夫子》《道門太上老君》《佛門釋迦牟尼佛》三

位聖真,輪流著造寶書。命由宣筆:邱生原章為主著正鸞。並題其顏曰:【鸞門修行次第論】。每逢星期三著造,直至書成為止。在著書期間神人之

用心,他日必能論功昇賞,絕不空費之。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歲次丙戌年七月十二日

 

子貢夫子  降                         九十五年八月十六日

詩曰:鸞門普化迷途覺。正法宏揚示範明。      次第依循登彼岸。修行無我慧德耕。


【鸞門】為孔聖首創,敬為修身解惑之法門。
紅塵三教之學,雖有綱常之說,更有道德之理論,尚有立德之經傳。無奈是眾生我慢者眾,疑惑者多,巧遇明師則通常自不認識,未願親近明師正法,卻一窩蜂向道背離。身雖步入修行之門,然而末法眾生迷癡者多,愚昧者眾,掛名修道之子,實則內心虛妄、好高騖遠者,比比皆是。進道日淺,自認修學已高深莫測,未肯落實身體力行之修持,終日追尋感應以及諸不實際之事,造成家庭無法圓滿,工作常生變數。雖曾為過去生之公僕,乃至大仙、羅漢,若是現世不肯認清事實,最後徒自障礙菩提之根。造一種善有十數種心思,怎能不分次第,而妄自思想自身已經成就佛道,只怕是登天不成,沉淪有餘。


幸天垂洪恩,降著《鸞門修行次第論》,雖曰:「鸞門修行」,實則為五大正教之復性歸真、超生了死、通達彼岸之福音。修行之次第,譬如:人之修改習性,無法一夕成就,修行之人,從親近儒道釋三教正法之學,直至入門求修,不知須經過幾何光景?何況從初入門至有所覺知、有所悟徹,又須經過幾何光景?俗子妄求一夕間成佛,實不可得。
願本書之著,日後流通天下,能重新挽轉眾生的修行之錯誤觀念與思想。本書實為宏揚正法,挽迷黎之不二法門也。
子貢夫子  序於懿敕寶德大道院

天運歲次丙戌年七月二十二日

 

虛空地母至尊  降                九十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詩曰:修身立德人欽敬。神鬼同歡衛道行。      次第添基知戒律。鸞門淨土賴傳揚。


修身在於改脾氣、去毛病,世人有諸多塵俗、雜瑣俗物染著,形成身口意之垢病,故而修持佛道,乃藉以改善(身口意)之劣行,進而造作諸善功德,而後方能對外善盡自己本身之能力與才幹,加以利益眾生、利益萬民,始可立德於天下。


修行有其次第,無法一步登天,所謂:「地基打的穩,樓房住的安」。修行中人若是光修不練,縱使千經萬典熟讀遍閱,卻與成就絲毫不相干;修行若是不肯(守五戒,行十善),又不能息滅(貪、嗔、痴),雖然奉持諸經論,縱然口中勤唸諸佛名號,卻是喊破喉嚨亦枉然。口中所說的而身體不能力行,心中有不願意或心中有所思惟,但身體的行為卻不肯配合,只落「空談」。


因此,【鸞門淨土】將帶領末法眾生,依循進入修行法門,使佛道之子能得啟開深藏心中之鎖鑰,並漸次掃除遮蔽之塵垢,並尋找被濁污久積而阻塞之清淨道路,令有心為善者不再惶恐,使知修行者不再迷惑疑慮,更使久歷修行仍滯礙者,不再茫然而止步不前。


本書《鸞門修行次第論》,即將為末法眾生開啟一道成就光明之門,凡事皆有其次第,絕不可能脫離學習與練習之程序,一種善便有數種心思,修行又豈能以一概全,次第改造便是一門重要佛學道理,三教皆遵之方針。譬如:孔門弟子三千,入門者不過幾希,餘者次第善導,始有所成。因此,修行次第必須明白深入,並落實在日常生活間,以促使成就隨身也。
虛空地母至尊  序於懿敕寶德大道院

天運歲次丙戌年七月三十日

儒門教主至聖先師孔夫子  降       九十五年八月三十日

 

 

第一章  萌善

修行之最終目的,在於成就菩提。然而在此菩提心萌發之前,卻必須先圖求「格物」,所謂:格除物欲而後始能「致知」,在格除物欲之前乃須先修「行善」,善事萬千種類,總分類有:身善、口善、意善。


眾生人人皆有其善心,所謂:「人性本善」,只因為世人從幼小孩童之時,直到年紀逐漸成長以來,時常置身於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之環境,因此感染(貪、嗔、痴)三種毒素,在無形中深深侵入意識中,蒙蔽了良知良能。


有些人無時無刻在尋找足以提供本身改造無明之方法與學習之場所,因此,【鸞門】便扮演著極其重要之角色,藉由諸天聖真,期期開沙著書立說,意在藉鸞書之普傳世間,讓更多有緣人在因緣巧合下,能得有機會接觸鸞書,進而從鸞書當中獲得來自於諸天的訊息與聖真之教導與心聲。期盼那些有緣人,得以啟開蔽塞已久的善良本性,讓眾生之良知、良能,逐漸展開來。


然而有許多人並非容易開啟善良之本能,有許多人對於鸞書中聖真之婉言相勸,明明知道,但是一直無法付諸實踐在生活上,甚至於有些人更將諸天聖真之苦口婆心,認為對其現實生活幫助不了,而不免有嘮叨言語,形成一種抱怨不平。如此之輩,怎知「因緣果報」之錯綜複雜,正應驗「剪不斷,理還亂」。


稍有省思之人,仍能偶而發心輸誠造作「助印善書」之功行,雖然是偶發性之善功德,尚堪稱〈善慧〉已初有啟蒙,只要再假以時日,便可再度增進。另外,有些人對於「佈施」在助印善書之上,總是認為鸞書已經太過於普遍,而不願助印鸞書。現今尚可藉由電子媒體之電腦,透過網站,獲得無比珍貴之鸞書閱讀,既方便又不至於將來因為書本之氾濫而造成困擾。但在此方便之背後,亦須經過許多人員之整理編排,始能有所章節,在電子書籍之背後,亦須付出諸多心力與經費。因此,偶而量力發心輸誠參贊【電子圖書館】之管理經費,尚屬初善慧之萌芽。勉勵有緣修行者,能普行善德,弘揚於天下,同參代天宣化之榮也。

 

道門教主太上老君  降               九十五年九月六日

第二章  初善

眾生從〈慳吝〉漸而能開始偶而施些小善之行為,隨行善之造作,讓心中產生一股自然並且輸誠「佈施」之原動力。雖然善根已然啟萌,但總是在

〈人、我〉之比較上,自然是以個人之〈私我〉為中心,而所有發心造作之善行為,全部都是為衡量過自我所需,而後方肯做少量、微量的佈施,

其不肯積極造善,使其餘可供行善的功德泉源,無意中卻等待著另一個(無明)來索取,眾生乃迷糊不知也。總是認為無論如何,我也是已經為自身

種植了許多未來的福德因緣。

在過去有著一位農夫,專靠種植稻米以維持生計,原本僅是累積銀兩的守財奴,因此購置土地多筆達到可觀的景況,就連本身已經病得很嚴重了,亦

不捨花費分文延醫診治。直到有一天,自認為身體的病已經沒救了,於是要求家人帶著他病弱的身軀,遊逛街道。因為早年為了事業,根本無心欣賞

街頭的景觀,於是家人基於親情,乃耐心的推著守財奴,一路清閒的遊逛市集街道,守財奴在看盡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的繁華氣象。又見到街道旁,

有一位極其潦倒的中年壯漢正在行乞,來往的每一個人本來想要施捨潦倒壯漢,但是個個望了望乞者的臉後,原本想要施予銀兩,立即又打退堂鼓,

轉身就走,連分文亦不肯施予。守財奴見此現象,不由好奇的問乞者,道:「怎麼回事!眾人原本要佈施給你的,怎麼看到你的真面目後,又急於走

人,其中究竟有何原故?」乞者乃詳實地告訴守財奴:「很久以前,我乃是一個家財萬貫的小開,因為自顧享樂,每每見有人行乞,乃避之唯恐不及

並且辱言相向;連同親友為了農作物的播種,前來登門求助,皆被我以自用都有所不足,何來相助之餘力?然後予以辱言打發。後來家中遭竊,令財

產損失大半現銀;後來又遭逢火災燒掉重要的地契,導致本身無任何權利與他人爭取財產,又因心情低落而終日飲酒,喝到身體多病纏身,又無謀生

技術,於是靠行乞維持生活,使自己不致於過度飢餓;有時亦是三餐不繼,痛苦萬分。現在只有從前不曾認識過我的人,才肯施予。真是悲哀啊!」

守財奴聞言至此,冷靜的思考了一會兒,頓時善慧初開,心想此人過去是富豪,僅因一生慳吝,遭逢家變;若我未來世當中若亦如此不就更慘嗎?於

是發心要月月施行善舉,但僅是微不足道的施予,卻總是能夠稟持初衷,在尚活著的日子裡從未中斷過。這位守財奴,乃在未來世投生在小康家庭,

過著事業貴人常顯相助的生活,但僅止於生活有餘,且所餘無多。因此,「行善佈施」並不會讓眾生白白佈施,一切善果仍將自獲,佈施少,乃獲少

善果,佈施多,則獲大善報,因果絲毫不昧也。

 

 

佛門教主釋迦牟尼佛  降           九十五年九月十三日

第三章  悔善

行善為廣結善緣的妙方,更為積累福田之不二法門。
有心行善,便要有一顆真誠喜捨的心,絕不可在事後心生反悔之念頭。眾生因為愚迷,常昧於種種因素而對已經造作過正確的事情,心生懊惱,從此無法安穩;只因為幫助了與自己及與家族不相干的人,產生不捨的心念,有心行善又何須掛意所幫助的人,是親人或是陌生人呢?

無知的眾生在行善方面,通常在等待並期盼著,本身會有一種特殊的感應,一旦在造作善舉之後,經過一段時間,卻未能感受到心裡想要的感應,便開始懷疑我造作的善事,有沒有得到效果?什麼時候能夠獲得感應?開始會起抱怨心,並且怨天尤人;卻不知道自己業障深重,僅憑藉微許小善功德,又怎麼能夠抵償業累而得到感應呢?因此,行持善功德,常會心生悔意;其功行本就微薄,又因心生後悔懊惱,乃減去其功德力;雖然一生都有在造善行為,也不能說是有大功德,但因心有悔惱,自然而然落於不真誠。

又有些人喜歡追求神通感應或美好的理諦,但卻未能觀察其所護持造作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的道場之內部人員及主事者,是否真心在辦道以及弘法利生?雖然將善款佈施於道場,本意是想助道以弘法利生,無奈道場中人未能善用大眾之善款或私自花用,如此則雖然道場有在弘法利生,但亦有其不善之處,致使佈施者未能獲得完整的真實利益之迴向。有朝一日得知內情,屆時方才懊惱,又有何用?待真正歸入正道而想要行持之時,無奈是在先前因無知而護持邪師及不正之道場,累積多時的共業,正將要開始起作用,至此又能怨得了誰?世人當珍惜身邊辛苦所賺的財物,護持道場或法師,必須先行明白其道場與法師是否以正念在辦道與弘法?

當知正命道場多如雲,但正念道場卻有待觀察;若能佈施給奉行正法、行正念、行正道之道場,雖未領有正命辦道,對其護持之,亦能獲得不可思議之利益功德;若是僅護持有天命道場而不謹慎詳查是否為正念道場之所在,則一切造作,將如落大海之石,一去不復返。
勉眾生審思、領悟而慎行也。

 

 

儒門教主至聖先師孔夫子  降       九十五年九月二十日

第四章  晉善

眾生乃是無極原靈子降生凡塵,雖然久受〈貪、嗔、痴〉三毒之感染,又受〈色、受、想、行、識〉五蘊之習染,但造惡者多、行善者少。

在每一個眾生心中內在深處,畢竟尚深藏著一絲善的純真本性,而已經萌發慈愍眾生苦難的人,必定肯行善施捨錢財、醫藥、飲食、臥具、衣服等

物,來濟助苦難眾生。因種植慈悲的善因,觀見每一個苦難貧困、痛苦無助的眾生,因為某些人的輸誠發心所佈施之一切資糧,所謂:「飢餓施米

食、缺衣濟衣服、疾病施醫藥、無助佈溫暖」,因為發心造作諸善,令一切眾生得離苦,菩薩見眾生離苦難,則心生法喜。思憶之,我之小施的善

行,便得以令貧困者緩和煩惱,令飢寒苦難眾生獲得一時之離苦得樂,若我再增進施予,則苦難眾生能有更多人獲此利樂,減少處於憂愁悲哀的痛苦

之中。心念至此,不由觸動世人增進佈施行善之心,為的是讓更多苦難眾生能接受援助,可免於在飢荒當中而無依無援,因此能造作更多的善

舉,進行佈施濟助貧困之眾生;乃至供養三寶,使三寶德力普行在世間,能夠廣度群迷,普啟民智,而使眾生彰顯善慧根性,能知修行,積

極造作佛道之福德因緣。努力於擺脫邊地下生與貧困、劫難、飢餓及諸不俱足的缺憾,而逐漸能因為修身立德,來增進富饒使一切資糧不虞

匱乏。觀照至此,乃更發心輸誠普行諸眾,更精勤不懈,在能力所及範圍內「佈施三寶」,令三寶正法能千秋永繼,使眾生永遠在佛道福德之普照

下,能逢機緣修身立德,令法華流傳而利樂廣大蒼生也。

 

道門教主太上老君  降           九十五年九月二十七日

第五章  正善

世間上之行善,是為了使正法能弘揚,並且能普遍利益世人,廣度有緣眾生。但行善卻分有「正善」與「邪善」,在「邪善」方面又分為自心邪意所

施之善行為,另外是供養邪師。在「自心邪意」而言,乃是取不義財來做行善行為,諸如:「偷盜」謀奪他人之錢財、田宅,或是假公來濟私,皆屬

於不義施、不義財,雖曰:「造善」,實是罪孽難斷絕。另一種「自心邪意」,乃是表面上以造善事,然其真實心意在於謀求權勢,或是從中獲得富

貴利益,或是姻緣,乃至於求取人間顯要地位或各種名位;此等造作出來的善事,便是俗稱「邪善」。

另外一種邪善,則是「供養邪師」,明知法師心術不正,或是經常盜用三寶財物,乃至邪淫心重及色欲心熾盛,而且是慾心倍於常人之份,或有法理

偏頗,言論不符合正法,供養此等人,便是為「供養邪師」。若已分明知情法師的偏差行為,仍予以供養,便是「養虎為患」,不但無法造福人群,

並且禍害人間,非但無功,反而積累共業。若是「供養邪師」來求取邪法、邪術相助,並以邪術害人,欲使自己隨心所欲,不但無所功德,反而是積

孽且深耕罪業,他日阿鼻地獄中恐難得出期。

是故,君子以修身為本,立德為輔,行正思,雖小行善事,亦求正法能普傳弘揚。雖然供養上師,乃不以何種法門來分別供養之心,並且不因為名相

而有分別不同之供養,秉持僅願正法得以恆久流傳之心,僅願良師無憂慮,正法普遍利益世間,使正法薰陶更多眾生,藉以導迷向覺,進一步使眾生

人人知佈施、能行善,使人間處處充滿溫馨,使人人知造福田,並且積累德澤在世間。如此則人人互利互益,法輪因而能常轉,是故正善弘揚、正法

普傳,樂土則在目前也。雖然人天相差十萬八千里,亦是不感覺遙遠也。

修持正善之人,逢人家學子無力繼續就讀或升學,則發慈悲喜捨的心量去供給他人讀書,使彼等無憂慮。遇他人疾病而無力延醫者,乃佈施助之醫

藥,使之不虞匱乏,讓病情得以穩定而康復。逢人家庭變異,欲轉賣妻子、兒女,而藉以安穩家計者,若能勸阻,並喜捨而令他人家庭祥和者,乃至

提供田宅、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物,使無依無靠者能獲得安穩,進一步培養勤奮心。凡此種種,不僅僅是「修正善」,並且是「行正法」也。

 

佛門教主釋迦牟尼佛  降             九十五年十月四日

第六章  真善

善行分有:下善、中善、上善、偽善、正善,此皆以廣行善事為前題的。至於【真善】,則未必能全以造善行為來分辨是否在做善事;真心行善之人,縱使是殺人,亦是在行道;諸佛菩薩皆勸化世人要「戒殺」嗎?為何在本章反倒是說殺人亦可以行善道?
眾所周知,「國防」乃是一個國家最為重要的屏障,戰士為了保障自己置身所在的國家領土,不被外來強權所侵犯,於是國家在每一個較邊防處多設立有軍隊,守於邊疆各處;一旦遇有外族侵犯國土時,把守在邊關的將士們,若是以修行宗教有戒殺條文,連悍衛國土都以慈悲敵人來做準則,此時必然會使外族入侵,自己則是揹負著不忠、不義的罪名。若是因為國土被入侵,而造成百姓被侮辱、欺壓、殘殺,恐怕〈不仁〉之重大罪過,尚要加上數筆。
在面對暴戾殺人犯或重大累犯之時,若是認為一定要用愛來改變這種人,又造成他人之傷害,亦是造孽。然而菩薩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之正念,若是殺掉一個十惡不赦之人,能解救千人之性命,則「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其功德乃是不可思議的。


但本章所言【真善】,在於眾生對於一切大小善事,或多或少都能造作些,並且希望有心人在付出每一筆善心之錢財時,必定要謹慎觀察每一個道場,將善款使用的動向與其人事作風等,皆力求將每一分善心都用於充滿正道及弘法利生之處;有了正確護持正法、正教的觀念與行為後,乃能邁向「正知、正見」的路途,對於所付出之善心,只求能讓「正道、正法」恆久流傳;但求法輪之運轉,能讓更多有緣人啟開善慧,增長法緣,並親近正法而修身養性,藉以改脾氣、去毛病,落實成為真實人生。
在護持正法的同時,本身並不妄求能得到任何程度之回報,亦不妄求能夠獲得任何感應,只希望讓更多的有緣人得以導迷向覺,使人人菩提再現,讓人間再增一分祥和,再進一層綱紀也。

真修善之人,必是「不住相佈施」,凡做過的每一件善行,皆不留其痕跡,亦不認為本身有做過什麼善事,一切造作皆看成是舉手之勞而已;因此能更持平常心來勤佈施,藉以廣結善緣,而不認為自己曾經有造作過什麼善事,亦因此等無欲求之心念,使一切善的造作「天庫陰福」才會只增而不減,乃稱之為「善男子、善女人」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懿敕寶德大道院
    全站熱搜

    oomg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