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儒門教主至聖先師孔夫子  降    九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第十三章  初忍

自古以來,「忍」字最難修行,亦是最不容易克服之課目。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遭遇到有一些令人產生嗔恨心的事物,諸如:行進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從心裡便會產生一股莫名的苦惱,進而起嗔恨心,並且辱罵有關單位的不該。亦有些人是身體多病苦,不思本身過去生中造業深重,卻反而從心裡辱罵天地不公平,而徒增罪孽。有許多人經常在外與人爭先恐後,造成種種衝突事件,乃是因為嗔恨心使人產生無明火。

有些人分明是自己做錯事情、說錯話語,而導致種種不必要的事情發生;一旦被人責難,便心生不悅,起爭執,強詞奪理;一旦理字站不住腳,便會起嗔恨心,因為惱羞成怒,無明火不由得於瞬間燃燒起來,而且一發不可收拾。佛云:「無明火,火燒功德林」,眾生常燃放一把無明之火,將自身過去所耕種之功德樹林燒化成灰燼,使自身一無是處;眾生一旦興起無明,則無論功德再深再大,亦將要功虧一匱,自然離道也就愈遠了。

然而「忍辱」雖然不好受持,卻並非所有的嗔恨心都無法降伏,凡是眾生在行善達到某種程度時,便會想進一步的修身立德,而開始進入道門求修學習正法,此「忍辱」便是修行第一門也。

雖然世人無法將他人之無妄加諸於我身的過失忘懷,但初知修行的人,應該學習勇於認錯,並且積極改善曾經造作的過失。眾生每當有人對我身所做一切事物、言語有所不認同時、有指責時,應該先思考事物如何處理最好?在百般思索後,若發現應該以他人的意見為最佳時,則理當真心認知自己的錯誤理念所在,並加以懺悔認錯,從此更加謹慎處理事物,並應廣納眾見,加以擇揀出最佳處理方法。

若能徹底明白自身有過失,並且加以認錯者、能加強改善者,乃因降伏每一次嗔恨之心,達到忍辱功夫,在修行功果上,乃能增添一個內果,而成道則需要內修八百果。對於自我的過失,應該勇於承認錯誤,並殷勤求懺悔,更積極改善,終身未再造犯,世人離道並不遠也。

 

道門教主太上老君  降          九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第十四章  忍讓

眾生會產生紛爭,不外乎是與親人、朋友、同事之間,大都是認識過的人。每一個人都有其一定的個性與習氣,一旦與自己的利益相左而衝突時,再好的朋友,再如何死黨、再如何忠心的朋友都很容易產生爭執,進而發生衝突,甚至於演變成仇恨或對立的立場。

然而這些人都是在過去生曾經有過一段互相鼓勵、互相扶持之情義,何以在「利」字當頭時,卻讓原本的「忠貞」變質成為「仇恨」呢?詳細觀察,全是缺乏讓步之心;人與人只要能互相退讓一步,便能有海闊天空的心境。同事之間經常為了要多做些事或少做些事而產生計較,難怪會常衍生問題而產生口角;若是激進些的,則將會演成肢體衝突。其實,這些都是可以避免之事。

工作速度慢或手腳不敏捷的人,要有自知之明,在他人談論我身之缺失時,不該太過於反應激烈;假使自己真的有錯誤或缺失,要從自己的缺點去改進才對。縱使周遭的人確實有某些因素,無法卯盡全力來做事時,要是自己可以幫忙做的,就盡量予以協助達成,不應該去計較這些小細節,必須明白「多做多福」。

在他人因為某些因素而不能盡其全力做好份內之事,自然會在無形之間縮減其人與東家的善因緣,有朝一日終將會因為技術面無法突破,或者在製造上無法如預期理想,而被東家裁除。而本身多做的,亦會在某些時候獲得東家之加給。並且在未來世中,若是有因緣與現在的東家或同事再度相遇時,便能經常性得到「貴人因緣」,並且真實利益將會是無法預估的奇妙。

若是我人在平時就經常與他人起紛爭,計較工作誰做的多,誰做的少,恐怕將會加速縮減自己在東家的福祿因緣。並且在未來世當中,亦會經常因為小人當道,而障礙自己的前途。如果因緣際會成為一家人,則恐怕會有擔不完的債務。

因此奉勸世人,既然有緣同在地球村相處,人人理當各盡己能,分工合作,創造更光明、更燦爛的人生,如此廣結良善因緣,才能生生世世獲得貴人俱足、福德彰顯而事事亨通也。

在此,亦勸勉那些本身有過失在先,一朝讓他人流為話柄者,當從心裡深深懺悔,並且儘速改進過去的過失,切不可以在心裡產生狡滑的辯解;世人一旦有了強言狡辯的心及行動,就會產生嗔恚之心,徒讓心靈無法清淨。然而本身多才多藝的,在本身得理之時,亦要多饒恕別人,若是處處都要和他人分別、計較、爭吵,是永遠無法讓心地獲得清淨光明的。

修行之人,亦復如是,多讓步、不計較,就會多為自己植造〈慧性功果一粒〉;多為他人服務,就會廣結善緣,為自己多修〈品級一層〉,深植〈善功德一分〉。願行者勉勵之。

 

佛門教主釋迦牟尼佛  降         九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

第十五章  堅忍

修道中人,最重一個「忍」字,有所謂:「忍一時,無憂無慮」。紅塵俗世之間,一切災禍,無不是缺乏「忍辱」心量所形成的,人人逞強鬥狠,互不肯退讓,自然要衍生出各種事端。

真實的修行者,乃是有堅忍不拔的節操,所謂:「沉默不是懦弱、忍耐不是麻木」「不到最後的關頭,絕不輕言戰鬥」,就像梅花生長在寒冷的季節裡,氣候愈冷,梅花就愈能開出美麗的花朵,並且使得梅花芬芳,清香陣陣傳揚。而修行者在修持「忍辱」功夫上,絕對不會因為置身所在的環境惡劣,而動搖向道的決心,亦不會因為貧苦而動搖修持正法的堅定意志。

真實修行之人,雖然對別人釋出善意,反而常被別人誤解及懷恨,仍舊不會改變其面對正道的心念與初衷。修行者奉行「恕道」精神,經常遭受到無情的打擊,又為了使正法能恆常運轉,雖然常無端飽受流言、妄語、謗詆,乃至於無端的威脅、迫害,仍能秉持正念行持,並不會因為遭受外在的不實在加諸於身的迫害,而去動搖初發心;反而是絲毫都不會影響到修行正道的志向,並且能更積極的讓正道之光輝,展現出燦爛而綺麗的妙道法華,使世界都沐浴在正教、正法的普照之下。

「忍辱」,就是在面對別人一句無情的怒吼與辱侮言語加身時,切記不能動肝火、起怨念,更不能反造辱言去回應。若是在別人無端對我人發出辱罵言語時,亦當息滅嗔恚之心,並且要降伏憤怒的心,不要讓自己再去造作口業,以免因為惡劣口語互相往來,而產生肢體衝突。若無此逆境出現時,我人在修行的路程上,不但未能有增進功行,反而會退步減功。

在人與人之間,經常會因為個人脾氣、毛病不斷,又俱皆喜歡挑剔別人的缺失,而不檢討自己的缺點,因此容易互相產生辱言、妄語,此時必須更加包容,並且心裡不該產生計較與比較的心。畢竟人際之間,欲和睦相處不易,是故千萬不可因為言語上的小事件,而造成人際關係上的變質與惡劣,修行者必須克服來自於家庭的壓力,並該克服在團體間的人際因緣,必須讓劣境轉為佳境,更當克服「我所」:亦即誤認為身邊一切地位、名利、田宅、…等,都是我所擁有的,始能成就「忍辱菩提」。因為眾生通常會將他人不實加諸的言語想成是在說我,因而嗔恚之心頻起。

世人必須知道,別人所說的是「妄語」;而現在我的身軀不過是短暫數十載的使用而已,別人造作的妄語,根本不是在說我,因為我無法去控制別人不造口業,故實在沒有任何人所說的辱毀言語是在說我啊!過去並無這個〈我〉、未來亦無這個〈我〉,就連現在的我也不是〈我〉,別人的辱罵、謗詆並不是在說我。

願勉世人能領悟現在這個〈我〉,便能增進一果境界也。

 

儒門教主至聖先師孔夫子  降      九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

第十六章  忍德

「忍辱」是最不易修持的,尤其在於起心動念之間,通常無法釋懷,因此常導致人們產生衝突不斷,並且有紛爭不止的現象。若能將忍辱視同家常便飯,修行的正量則能蔭及鄉里。

在很久以前,波斯地方,曾經住著一位鍾某,自幼乃喪失了母親,對於年僅四歲的鍾某來講,實在是一個很殘酷的事實,尤其是永遠再也無法見到親生的母親慈容,那是多麼令人鼻酸與痛心的事。每當鍾某向父親吵著要母親時,鍾父乃不由自主的悲淚奪眶而出,心想著妻子已經喪亡,然而唯一的兒子又太年幼,不能給予兒子一個完整的家庭,實在是出於無奈的。後來,經過媒婆介紹牽線,而娶一位鄭氏成為繼室,終於讓鍾某有個母親可以照顧。

數載後,好景不常,正當鍾某擁有繼母,慶幸有人可以照顧時,鍾父忽然染患惡疾,從此一病不起;繼母剛開始時,尚盡為人妻子的本份,怎知未久鄭氏與家中之總管暗度陳倉並且暗結珠胎,後來鍾父在隱約間聽到下人們正在談論著這件事,一時氣憤而吐血,於是含恨身亡,留下鍾某孤單一人。

鄭氏在鍾父屍骨未寒之際,便與總管正式結為連理,並在親生兒子出世後百般寵溺,對於鍾某則逐漸苛刻,並且將一些粗活交給鍾某負責去做。幸鍾某天性聰穎,頗具善慧,對於鄭氏無理之要求,皆能應付得當,並且從來不會產生怨恨之心,亦不曾對他人說出抱怨的話來。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了,鍾某亦已長大成年,在間接中由老僕口中得知,自己從小到大的過程,並深知自己的家產被繼母與總管所霸佔,不但不予計較,並且在心裡感念繼母從小到大的養育恩德,但為使親生父母能揚名立範,乃向繼母說明自己想到中原學習經商。

鄭氏早就苦無機會將其趕出家門,一聞此言,乃二話不說,隨便給些碎銀子,讓鍾某在外自生自滅。話說鍾某經過漫長的時間,終於順利到達中原,在營商的過程當中,亦同時學習漢民族文化。有一次蒙朝廷政要賞識,而安插公務之職,鍾某學習能力特強,不久已能透徹諸事,並且斷案如神,絲毫未有冤屈之事發生;有時上級欲施予壓力,讓鍾某依其指示辦事,乃屬於違法犯紀之事,但鍾某秉持一股正念,並不予理會,並且能將原委託人訴之於政要,使高層能知悉官場劣行。凡是百姓對於朝廷施政有任何抱怨事件,皆能以合乎情理之詞向上級爭取改變施政方針來符合民生需求與民眾意見,不能讓民生繁榮是因為政令對民間產生太大困擾及影響。

按鍾某若在得知家產被繼母據為己有之時,若不能忍讓而欲強行爭奪家產,則不能有後來得遇政要而轉入公門之事;雖然鍾某表面上是失去了屬於自己的一切,但心存感恩的關係,能獨立、知勤奮、肯學習,在無形中獲得福德的增長。而鄭氏一家因為佔人財物又寵溺親生子,最後受親生子之連累,過著流浪街頭的老年貧苦生活。

「忍辱」雖然在表面上,看起來有可能是吃虧的,但亦在無形中消除無數業愆障難;並從中培育出一個人的德性,一旦福德彰顯,則如湧泉之水,取之不竭也。

 

道門教主太上老君  降          九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第十七章  忍風

自古以來,【忍耐】是培養堅定意志之不二法門。又能忍乃是包容之象徵,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不但一般人要有忍辱心量,就連修行者更必須學習忍辱功夫。

在「做事」學習上,若是人人不肯忍耐,則將一事無成;在「言語」往來上,若不能忍辱,則容易起衝突,甚而造成血腥之事件。

在不久以前,於台北地區,曾經有位陳小姐乃是某百貨公司之專櫃小姐,面貌算是平平,身材乃比其他小姐來得較好,因此經常有著許多男同事相邀約,欲一起吃飯、聊天。而陳小姐本身是樂觀並且樂於交友,又是開朗性情中人,於是經常在休假時與男同事們郊遊逛街,生活倒是過得非常愜意;有許多次因為突然間心情不甚愉悅,這種不愉悅的心情,並沒有任何原因,只是從心裡面鬱鬱寡歡,連陳小姐自己也說不出是何原因所造成的不愉悅?

有一次,巧逢有一位女同事,其父剛逝世未久,在心裡尚隱藏著無比之哀傷,這位喪父的女同事好意的為陳小姐買了一杯咖啡請陳小姐飲用,怎知此時的陳小姐因為無明的不愉悅心情,連一句話都沒有心情說出來,只是扳著臉沒有去注意到女同事,當然也就未向女同事說聲謝謝。突然間,也不知道想到了什麼事情?臉朝女同事這邊轉過來,手也順勢揮動,不慎將桌上的咖啡打落濺了一地。

此時的女同事,從一開始的好心請客,卻遭陳小姐的冷寞對待,現在又將其好意請的咖啡打落了,直覺以為是陳小姐在擺架子,加上原本喪父的悲傷心情;於是對陳小姐非常不客氣的說:「妳以為自己身材好,就了不起啊!」說得讓陳小姐聽起來莫名其妙,又加上陳小姐沒有笑顏的面容。陳小姐原本是想輕撫女同事的肩膀,好好安慰她一番,但因為手勢揮動力量過大,乃在手尾部份朝女同事的臉邊揮到,此時女同事乃認定陳小姐是要打她,於是便狠狠的朝陳小姐腹部重重搥打並且踢踹一番,最後造成陳小姐昏倒在地。

世間凡俗之人說出同一句話,在不同的心情時,所表現出的態度必定不同,聽與受之間,必須有良好的審慎思惟,方才加以行動表現,如此便不會讓不必要的事端產生。

另外,有一名許氏,乃是在一所大學裡就讀的女學生,平時功課平平,但成績也並不算太差,由於毫無特別的宗教信仰,但是從小就非常純真並且老實,而且能接受別人的意見,凡是有人在論及自己的缺失時,必定會冷靜的記取,並且加以改進。

有一次許氏走在街上,被一台機車從身邊急駛而過,尤其是那段日子經常下著雨,路面上積水處很多,這台機車將積水飛濺到許氏身上,此時許氏僅是微笑著對著機車騎士說:「路面滑,小心騎!」經過一段時間,許氏所就讀的大學來了一位新老師,正巧是許氏的班導師。在因緣巧合下,導師認出了許氏,就是以前那位有禮貌的小姐,於是在生活輔導方面就更加積極以行動來表示歉意,也常在課外特別教些書本上所學不到的經驗給許氏;亦因為班導師積極的做生活輔導,才在無意間發現,原來許氏處在單親家庭的生活中,靠著母親打零工或資源回收,來賺取微薄金錢以維持母女生計,生活過得非常清苦,但卻甘之如飴。於是便代為向學校爭取補助學費,並且代向慈善團體申請補助金,來改善許氏生活的困境,讓許氏能得專心課業。

「忍一時」,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吃虧,但是不肯忍那麼一時,事情又能改變些什麼?許氏便是因為忍那一時之功夫,而讓自己與家庭獲得貴人的幫助;而在修行的層面上來講,許氏已經在「忍功」結下了一個果品,這是金錢所買不到,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換取來的。

但願眾生能學習「忍辱」,修子尤應體悟與實踐之課目。

 

佛門教主釋迦牟尼佛  降             九十六年元月三日

第十八章  正忍

「忍辱」是勇猛精進之人必備的功夫與修養,「忍一時,無憂無慮;退一步,海闊天空」,乃是至理名言。

修身之人,必定不會認為有什麼事情,感受到須要特別忍耐之處,因為早在心裡捨去了怨懟與計較,因此便無任何事可以去爭執與計較,也因為如此,自然而然的就心平氣和,從來就不會感到有什麼事情是可以怨恨的,於是「忍辱」的功夫逐漸修涵完成。凡是遇到別人無端加諸於我人的屈辱,乃能隨順眾生之意,逆來而順受,在無形中總是免除了許許多多不必要的麻煩事。

自古有言:「孰可忍,孰不可忍」,修行者雖然在修行忍辱功夫,但尚必須要有智慧的去判斷,若是樣樣皆忍受,姑息養奸,則容易延伸出社會禍害;若不能多做忍受,則又容易形成爭執、紛亂之事端。因此,聖賢之人忍一己所遭受到之屈辱,忍一己所受到的損失;但若遇有社會不平之事,必定會伸出援手,加以防止不平的事件發生,以避免社會上之恃權凌弱事件產生;又為了社會祥和與安定,乃能忍受自我所受到的屈辱。但為了伸張正義與維護公理,則必不能忍受社會上的鬥亂、凌辱、迫害等諸事發生,這就是真正的「忍辱」功夫也。

昔時,有一位富家公子,風度翩翩,受到許多權貴千金之愛慕,這些千金小姐們為了能獲取富家公子的歡心,經常裝扮爭艷,並且彼此有所爭執妒嫉。這些現象,看在富家公子的眼裡,有人正為自己在爭風吃醋,當然是對自我的一種肯定;但深知真理正法的富家公子,便經常在心中思惟,我若是選擇這些千金小姐的某一位娶來為妻,那麼其餘的千金小姐便會心有不甘,甚至可能會利刃相向,豈不是也會危害到所愛之人嗎?富家公子幾經慎思熟慮,做出很重要的決定,既然我不願意有任何人因為我而受到傷害,而我又對感情事心靜如水,不妨我就捨去塵俗之緣,一心修行,將來也好能夠「弘法利生」。於是出家落髮,精進修行,後來果然在法理妙諦上頗具成就,不但免去了一場感情的糾葛,並且造就了一番聖道志業也。

在許久以前,曾經有一名叫:鄧子的理髮師,有一天家裡來了一位不速之客:阿順,向鄧子求借銀兩,說明十五日內奉還。時間過得非常快,一轉眼十五天期限已經到了。鄧子心想,我該去索取借出去的銀兩了,於是便出門前往那位阿順的家中,欲索討借出去的銀兩,但是到了阿順家中,突然撞見阿順正在為母親煮藥餵食,又見其母病得非常嚴重,不但未先予以探詢病人之情況,更對阿順說明來意,欲索取借款;此時,阿順怎有餘力可供償還,於是要求鄧子再寬限幾天,來日必定登門奉還銀兩。可是鄧子狠下心來,言道:「你家有人生病,是你家的事;爾欠我錢,我現在便要。」於是強行搜索阿順家中,但任憑再怎麼找,都找不到阿順家有什麼較值錢的東西,於是便奪了地契,並限期搬離。

阿順的老母親在失去可以避風遮雨的房舍後,因為染上風寒,使得病情加重,不久便一命嗚呼!鄧子因不能忍受自己的小小損失,強行索債,又奪人地契,更失德的趕走阿順母子,尤其是病人因為這樣來喪失生命,已獲不義罪一級;雖然阿順有向鄧子借銀兩而無法償還,但尚不足要以地契相抵,因此又獲竊盜罪三級。

因此,奉勸世間人,在認定本身之損失或屈辱,而欲有動作之前,必定要先思惟與審慎,一個動作出去,對於他人以及我本身,日後會產生什麼禍患或是利益,思定之後,再決定應該怎麼做。

君子寧願自我小受損失,亦不願自己去造成別人的損失,勉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omg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